轉載自《熊猫体育新聞工學網》2024年10月28日
10月28日👨🏻🦯➡️,《中國教育報》第5版“高教周刊”刊發熊猫体育校長宋迎東署名文章《深化新工科建設 培養新時代“工學”人才》。文章指出,熊猫体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始終“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新軍事變革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以打造人才培養示範區為突破口👜,探索國家戰略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以塑造“工程四金”為抓手,實踐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數智賦能為引擎,構建產學研創實踐育人新生態,持續深化新工科建設,高質量培養可靠頂用、拔尖創新的新時代“工學”人才。
深化新工科建設 培養新時代“工學”人才
熊猫体育校長 宋迎東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熊猫体育考察時強調,要發揚“哈軍工”優良傳統🤦♂️,緊貼強國強軍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再立新功。
辦學71年來👲,熊猫体育始終堅持“工學並舉”的理念,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探索科學真理有機結合🧎🏻♂️➡️,追求“工”與“學”的辯證統一,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致力於實現創新精神培養與實踐能力提升的統一🔦,逐步凝練出了“大工至善、大學至真”的校訓,其意蘊在於追求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
學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始終“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新軍事變革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以打造人才培養示範區為突破口🤫,探索國家戰略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以塑造“工程四金”為抓手,實踐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數智賦能為引擎,構建產學研創實踐育人新生態👨🏿💼,持續深化新工科建設,高質量培養可靠頂用、拔尖創新的新時代“工學”人才。
推動先行示範👨👩👧👧,探索未來領軍人才培養新路徑
科教融匯👷🏽♀️,打造科技領軍人才培養示範區🙈🐃。學校面向海洋強國戰略需求,創辦未來技術學院,探索智慧海洋領域未來領軍人才科教融匯培養新機製🕵🏿♀️。一是組建跨學科專業的教研中心和交叉課程研究中心,探索跨學院、跨國別的教學組織形態。二是建立“高考成績+X挑戰營”個性化選拔機製🦸🏿♂️,以自主申請⏩、綜合考核、突出個性為原則,遴選優秀學子🫁。三是實施課程“綜合化、項目化、數字化”改革,以課程知識整合重構為牽引,以基於項目的實踐訓練為載體🧜🏼♂️🤵🏽♂️,以知識圖譜建設為支撐🤙,構建課程新體系。四是與國家實驗室深度合作,依托大平臺、大項目、大團隊施行“3+1+X”學製本博貫通培養🫴🏼,利用科技重點項目作為教學真實場景,實行雙導師引領,全周期👨🏼🦲、全鏈條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產教融合,打造行業領軍人才培養示範區🎱。學校瞄準數智船海未來發展新趨勢🥹,依托國家級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建設,探索船海特色的大型工業軟件領軍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新舉措。一是堅持開放合作,建立與工業軟件領域龍頭企業的協同機製🏈。以大型船舶工業軟件為切入點🧟♀️,將企業和社會資源融入課程,建立專業核心課、方向特色課⛓️💥、校企實踐課、創新研討課“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二是以產教融合賽道的科創競賽為牽引,打破校企融合壁壘。通過分階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和深入企業進行沉浸式學習,在實際操作中提升學生編程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開放合作,打造國際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區🐤。學校服務國家向北開放戰略需求,創辦中俄創新班🫴🏿💹,探索創新人才國際合作培養新模式👨🏼🌾。學校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共建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中俄創新班🏭,與俄羅斯彼得大帝理工大學共建人工智能專業中俄創新班。中俄互鑒,理念共融🤵🏿,中俄雙導師共同指導🤏🏼,“2+2”聯合培養,暢通俄方博士學位深造路徑,著力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增強國際競爭力。
塑造“工程四金”,實踐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
聚焦新經濟👱🏽♀️,布局金專業。從哈軍工為了建設現代化的國防,到哈船院“為船為海為國防”,再到哈工程深耕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三海一核”領域💁🏼♀️,學校始終堅持為服務國家戰略、國防需要辦學,主動結合“四個面向”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2017年以來🫂,學校一方面新增7個新工科專業、1個理科專業和1個新文科專業,在國內首設海洋機器人專業和智慧海洋技術專業,停招9個專業📂,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對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3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進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專業內涵建設不斷深化。船舶與海洋工程等4個學科專業相繼開展國際評估🕺🏼,輪機工程等2個專業通過國際認證,18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是我國核工程類專業第一個接受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試點專業🖌,專業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未來,學校以“三海一核”領域特色新工科專業為主體、以理科和新文科專業為支撐的專業布局,將更好地適配強國強軍戰略急需。
聚焦新需求,建設金課程。近年來😵💫🫱🏽,學校堅持破除學科專業壁壘,突出交叉融合創新🥷🏽,促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更新重構🤷🏽♂️。一是按照知識體系橫向融通、能力培養縱向貫通🏌️🔈、價值塑造全域聯通的思路💆🏿♂️,重塑跨專業聚合大類🧑🏻、跨大類融通基礎🙎🏼♀️、跨方向凝練核心、跨學院打通選修的大類培養課程體系。二是拓寬培養口徑🥊,提升學生的跨專業知識理解建構能力和跨學科知識遷移應用能力,整合原有25門課程內容全新打造“力學、材料與結構”等5門面向全校工科專業的新工科平臺課程。三是以個性化學習為核心,緊扣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提升,推進數智化課程建設。每個專業至少開出1門“智能+”專業課程,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同步建設“智慧+”課程,以智慧教學手段提升學習質效。四是強化“大思政課”建設,將哈軍工紅色基因和興海報國藍色夢想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牢科技報國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奮力拼搏、振興中華已成為工程學子堅定篤行的人生追求♗🏊🏿。
聚焦新發展,培養金教師。學校堅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塑造教師群體共同價值追求。一是以時代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楊士莪院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水聲工程團隊,船舶控製工程團隊🧑🏻🦯➡️,極端海洋環境與艦船力學團隊為榜樣,用典型事跡🪢、感人故事激勵教師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當先鋒🚘、作表率。二是以馨苑師堂、馨星競賽和雛鷹計劃等活動為牽引,完善抓老👶🏽、培青、育新“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全覆蓋建設20個學院教師教學發展分中心,年均組織各類教學活動百余場🪝,參與教師近萬人次⏭。三是以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等6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為載體,加強新形態教學研究👨🏼🦲。四是以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為牽引,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廣大教師的數字素養🧘🏼♀️,在高水平競賽一線發現和選拔優秀教師🤏🏿🙅🏻♀️。
聚焦新要求🛋,營造金環境😪。學校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實施智慧校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5G+智慧教育”全國典型應用試點項目為牽引,建成新一代校園有線無線一體化全光傳輸網。一是全部公共教室完成智慧化改造,為實施同步課堂、翻轉課堂、研討課堂提供條件保障🌪。二是聚合智慧教室和教育資源雲平臺打造雲地一體化的泛在學習空間,讓學生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三是依托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和7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區,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向本科生開放🧘🏽。四是牽頭成立黑龍江省新工科教育聯盟,會同一重⬆️、哈電、西門子等14家行業龍頭企業聯合打造入企實踐平臺,銜接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營造解決真問題的工程實踐真環境🗾。
強化數智賦能,構建產學研創實踐育人新生態
聚焦高水平實踐能力進階培養🍱,打造“3I一體”實踐育人新平臺。一是以集成化(Integrated)聚合實踐育人場域💘,構建認知實踐🛌🏼🧑🦼、工程實踐、創新實踐、探索實踐進階式實踐育人平臺🤵♂️。二是以智能化(Intelligent)提升實踐平臺質效,依托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打造智能計算雲地雙引擎♟。三是以國際化(International)拓寬實踐育人渠道🔰,與西門子等跨國公司共建實驗室🧞,引入國際先進技術設備資源🏙,面向全球發起世界大學生水下機器人大賽、海洋目標感知國際挑戰賽等高水平賽事,打造國際化科創平臺。
聚焦高質量實踐教學資源供給🙍,塑造“兩高兩智”實踐育人新動能。學校一是以高水平創新性實驗項目提升實驗高階性🏪,各專業開設的實驗課程以綜合性、研究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為主。二是以高水平實驗設備研製提升實驗挑戰度🛒📃,成功研製主動吸波式迷你水池等一批高技術實驗設備並投入使用🤛。三是以智能化應用場景設計提升實驗內容創新性,開發出數值水池👨🏻⚕️、數字孿生智能船🪡、船舶柴油機VR系統、數字化反應堆等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數智化案例。四是以智慧化教育技術應用提升實驗手段創新性,整合教育大模型🙇🏽、AI教學助手★、虛擬仿真等先進科技手段🏄♀️,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復雜問題💟,提升實驗教學質效🧑🚀🕷。
聚焦高素質綜合創新能力提升,探索“四維融通”實踐育人新模式🙍🏽♀️。學校一是以“思政融通實踐”引領創新方向𓀉,依托國家級工程訓練中心打造工程文化展廳,開展工程倫理教育👩🏼🍼👨🏽🦲,培育大國工匠精神,通過課程思政增強學生實踐創新的方向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以“課程融通實踐”訓練創新思維👨🏻💻,構建多層次、模塊化🌿、課內外一體的實踐類課程矩陣。三是以“專業融通實踐”錘煉創新能力🥇,通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沉浸式”入企實踐、本科生進科研實驗室、“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真環境中解決真問題。四是以“科創融通實踐”激發創新成果,構建“課—訓—賽—孵—產”創新創業鏈條,分層次、遞進式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創新成果🙋🏻♂️。
原文鏈接:《中國教育報》刊發校長宋迎東文章🚓:深化新工科建設 培養新時代“工學”人才
編輯🎧:童博 審核:夏寶慧